銅爐子“嘶嘶”作響噴著白氣,跑堂的小二肩搭一條白汗巾子,穿梭在長條凳、八仙桌之間。臺上的評彈婉轉動聽,臺下的客人們,點上一碟乾絲,一碟翡翠蒸餃,能閑嘮半天……這就是過去秦淮一帶茶館的真實情境。告別南京50年的秦淮茶館文吳哥窟化,近日又重新回到夫子廟。
  秦室內裝潢淮茶館可追溯至明朝
  “南京最早出現的正式茶館是在明代,開在鈔庫街烤肉。”中國飲食文化研究會理事、江蘇省六朝歷史研究會理事袁曉國告訴記者。據周暉《二續金陵瑣事》上捲記載:萬曆四十一年(公元1613年),新都人開一茶坊於鈔庫街。
  《儒林外史》中也記載了明清時期南京的飲茶盛況:“大街小巷,合共起來,大小酒樓有六七百座,茶社有一千餘處……懸著燈籠賣茶,插汽車貸款著時鮮花朵,烹著上好的茶,茶社裡坐滿了吃茶的人……”
  “秦淮茶館最鼎盛的時期,應該是在民國時期。”袁曉國表示,當時僅流室內裝潢經夫子廟的這段秦淮河兩岸,就有茶館二三十家之多,因而當時也有“秦淮茶館甲江南”的說法。
  秦淮茶館喝的是“早茶”
  說到“早茶”,很多人會認為,那是廣東一帶傳來的飲食習慣。實際上,秦淮“早茶”曾經也大放光彩。
  秦淮茶館文化研究會成員、作家薛冰回憶起上世紀50年代,自己年幼時,街上茶館還是不少的,“沒有現在這麼講究,茶館沿著大街一溜排開,裡面擺著八仙桌,搭著長條凳,幾分錢來一碗茶,兩分錢一個燒餅,人人消費得起。老話說‘早上皮包水,晚上水包皮’,意思就是早上喝早茶,晚上泡澡堂子。”薛冰最難忘的是茶樓里賣的翡翠包子。“一般的菜包蒸過後菜心就變黃了,翡翠包子皮非常薄,蒸過以後菜心依然是碧綠色。”
  薛冰介紹,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,秦淮茶館文化逐漸消隱。到了上世紀80年代以後,有一小部分茶館恢復營業,但“傳統開始變味”,忙碌的人們也沒時間早上去茶館喝茶。薛冰說:“現在茶館也有不少,但基本都是像西方酒吧的那種營業模式,早上10點以後才開業,下午人才多起來,晚上最熱鬧。過去,清晨的茶館才是最吸引人的。”
  有趣的“講茶”文化
  秦淮茶館的功能豐富多樣,不僅僅是休閑場所,還有“人才市場”的功能。“過去的茶館,各行各業的人都能進去喝茶,也就形成了一種氛圍,比如木工們聚在這個茶館,那個茶館聚的都是泥瓦匠……老闆想要招募工人,就會上特定的茶館去看人,因此也成為了有名的‘短工市場’。”薛冰介紹。
  除此之外,有什麼矛盾,也會在茶館裡面對面解決。“這是茶館里的一種特殊的‘講茶’文化。”袁曉國告訴現代快報記者,“人們難免有爭執,但不好像現在這樣上法院解決。怎麼辦呢?上茶館,聽聽權威人士的意見。”爭執雙方會請上一位受尊重的人,到茶館里泡上兩壺茶,茶壺的壺嘴相對,表示雙方有矛盾。兩個人分別陳述自己的理由,最後由請來的“裁判”判斷誰對誰錯,輸的一方付茶資。在“講茶”以後,同樣的矛盾就不允許再被提起。
  “原本秦淮河畔茶館眾多,但現在已難覓蹤跡。茶館的建立,可以讓市民在品嘗南京小吃之餘,打造休閑文化,提供更好的休閑場所。”近日開張的夫子廟貴賓樓茶館負責人繆劍介紹。與一般茶館的不同之處,貴賓樓茶館在於強調“早茶”的特色。“早上7點半就開始營業,讓早起的人有好去處。”選擇南京特色的雨花茶作為主打茶,此外搭配了一整套秦淮特色小吃作為茶點,“例如乾絲、蒸餃、酥燒餅、狀元豆等。”品茶之餘,顧客還能欣賞評彈、樂器演奏等。
  吳怡
  (原標題:秦淮河畔又現老茶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g12egfkh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